杜昕:我理想的医患关系,是彼此都能拥有足够的尊严。
同事眼中,她是爽朗靠谱的北方女子;病人面前,她是无微不至的微笑天使。而在杜昕的心目中,自己只是一个有话直说、追求真实的外科医生。
走上医科路的转折点
杜昕出生自一个艺术家庭,母亲从事音乐事业,父亲是画家。而杜昕最初的规划,是成为一名律师,与医疗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。
父亲的一场手术让她“弃法从医”
直到有天,杜昕的父亲发了急病。在她焦虑万分、煎熬了几个小时后,当医生把父亲从手术间推出来,告诉她“爸爸没事了”的刹那间,她第一次打从心底感到医生好伟大。「尤其是我爸在病床上向我招手的时候,那一刻觉得,外科医生把爸爸还给我了,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。」彻底改变了杜昕往后的人生。
之后的一切按部就班。2005年杜昕考研前往北京,进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,一干就是10多年,在此期间还攻读了博士学位。就在杜昕的事业、学业蒸蒸日上时,她却开始感到公立医院的医疗环境,和她的梦想渐行渐远。
与梦想背道而驰的现实环境
「我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,彼此拥有足够的尊严。医生在工作中受人尊敬,不受各种指标的制约;来就诊的患者则可以享受医生的专注投入和关怀。但现在,大多数体制内医生都是匆匆忙忙的,一个上午可能要看70多个患者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」她说,有时候医生想好好解释病情,但因为时间有限,只能用三言两语解释,「大多时候,你能感受到这个患者的问题没有被解决,但你却无能为力。」
在一次无意间浏览朋友圈时,杜昕偶然关注到张强医生集团的消息。
医患与尊严之间的距离
张强医生集团超前的医疗理念、强调预约制的看诊模式,和杜昕长久以来期盼“医生和患者有尊严地就诊”的理念十分契合。「在这里,每个患者的时间都是独一无二、专门留出来的。医生不但能在这段期间完全投入在这个病人身上,也给足了医生与患者充分的沟通时间。」最终,杜昕毅然选择有尊严的医疗模式,选择加入张强医生集团。
学术上的建树不落人后
2017年,加入医生集团不久的杜昕,很快就被选派到欧洲,与CHIVA技术创始人、法国著名医生Dr.Franceschi,以及血流动力学大师Delfrate先生进行交流学习。
充满激情的杜昕,在舍弃排资论辈、只以能力为重的张强医生集团里,不再受到束缚和压抑,更快地成长;回归“以患者为本”的技术创新,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仅是这样还不够,具有强大内心驱动力的杜昕,来到体制外后,在学术上的努力并没有就此停歇。2019年,杜昕的文章被SCI期刊收录,科研成果的贡献获得国际认可。
卸下白袍后最不平凡的母亲
刚走出高铁的卫生间,杜昕的耳边就传来了呼喊声。「妈妈,他们在找医生,你快点过去吧。」循声望去,7岁的儿子站在座位探着脑袋看着自己,耳边传来列车广播再次寻找医生的紧急呼叫。在儿子的陪同下,杜昕赶往另一节车厢,为一位发病的孩子治疗。同时儿子主动回到原车厢,把行李箱推了过来,向她说道:「妈妈我等你,妳安心救病人。」杜昕坦言,那一次孩子的懂事让她大感意外。
医学知识成了孩子的睡前故事
杜昕和丈夫两人都是医生,平日里夫妇二人陪伴孩子的时间其实并不多,但耳濡目染间,儿子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了解却与日俱增。原先爱好画画和汽车的儿子,在医生妈妈的熏陶下,画作中除了直升机、汽车,还渐渐出现了医生、手术床、手术间等元素。当然,这其中少不了杜昕的“贡献”。
其他家长给孩子讲睡前故事,用的多是童话故事,但杜昕却另辟蹊径,讲起了医疗知识。「没故事可讲的时候,我就教他什么是血管、动脉,人有多少块骨头,多少块肌肉。」
那么,在这样的医家中长大的孩子,从医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呢?谈到这个问题,杜昕微笑着说:「尊重孩子选择吧,如果想做医生,我不反对,不想做我也不强求。」
不过,或许对7岁的孩子而言,还不能完全理解医生在手术台前的工作,「当孩子问我,为什么爸爸这么晚还不回来,我就告诉他,因为有人生病了,爸爸给他做了手术病才能好,生病的人才能回去陪他的孩子玩。」在这样的母子交流中,杜昕身为医者的那份责任感早已潜移默化,深深地影响到了儿子。
善于分解困难各个击破
老家山西的杜昕,从小在陕西西安长大,是一个明显带有北方女孩爽朗率真的“大妞”。不过,面对有人用南北差异去形容她时,杜昕自己却认为,自己有话直说的习惯,还是拜外科医生这个职业所赐。
虽然说话时不拘小节,但办起事来,杜昕在同事们心中留下的印象就两个字:靠谱!
不久前,集团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静脉病国际论坛,杜昕带领北京团队参与筹备,并担任秘书长的角色,从会议构架的设计到人员的邀请,各个细节全没错漏。
不同于体制内办会,要想独自承办这样的论坛,如果没有资源上的倾斜,一怕没人来听,二怕没人来讲。也因为这样,团队中不少人心里都没底,觉得实在不太可能。
就在此时,杜昕站了出来,把问题清单和困难程度逐条列出,用分解任务的方式,引导大家一步步克服眼前的难题。
为团队注上一剂强心针
然而,毕竟是第一次举办学术会议,团队缺乏各方面的经验,面对意料之外的挑战,有些措手不及。
就在大家因为接踵而来的困境,感到失望、丧气时,杜昕第一时间就站出来,为大家打气,及时为团队注入强心针。久而久之,身边的人都觉得,问题到了杜昕手里,一定有解决的办法。
众人的不断地付出与努力,终究换得了成果丰硕的甜美果实。在论坛开幕当天,大厅里挤满了自费前来参会的医生。参会者对会议的评价多是干货满满,不少人专程抱着学习的态度前来;在会后的问卷调查中,更有不少人为活动的主办方点赞,全是赞扬的反馈,才让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杜昕,真正地放下心来。
传递医学知识刻不容缓
日常的诊疗中,杜昕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患者,其中最让她唏嘘的仍然是那些因为不了解静脉曲张,而在治疗上走了歪路,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的患者。
杜昕至今记得,曾有一名患者腰部患病,因骨科医生叮嘱了两句“站立对恢复有好处”。结果自制了支撑架,连站两个月,甚至有时候睡觉也站着睡。这位患者初到门诊时,撩起裤腿的那一刹那,杜昕吓了一跳,「两个小腿皮肤都已经黑掉了。」
「这是对静脉流体动力学不了解造成的,如果人一直站立位不动,整个静脉瓣膜都是开放的,小腿肌肉泵不工作,下肢承受的进血压力一直存在,高压状态会带来皮肤损伤,如果有空勾脚、踮脚尖活动一下,就不至于这样。」虽然患者通过运动就能康复,但是发黑的皮肤却已无法复原,相当令人惋惜。
而另一位老先生,患静脉曲张多年,但因为害怕手术,屡次“曲线救国”,又是放血又是外用药物治疗,走了很多冤枉路,期间还经历了多次溃疡,遭了许多冤枉罪。而当他走投无路找到杜昕时,最终还是依靠手术根治了疾病。
一个个眼前的案例让她意识到,诊断治疗固然重要,但医学知识的普及同样刻不容缓。「至少患者不至于被人忽悠,花那么多钱,又是吃中药又是抹药,甚至用水蛭吸血,其实效果都不明显。」
希望用科普让患者少受冤枉罪
杜昕尝试过在直播中进行医疗科普,但后来发现讲医学知识,总是不如唱歌打游戏吸引人。后来,她又转战抖音,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患者从术前检查到术后恢复的过程。
此外,杜昕也写过不少科普文章。但最初的几篇让母亲试读时,得到的反馈却是看不懂。这让杜昕开始认真思考,如何让没有医学基础的人能够明白自己想说的话。渐渐的,她开始运用打比方,或者画示意图等方式,力求深入浅出地讲解医学知识。
自成一派的幽默风格
如今,杜昕的医疗科普文章已经“自成一派”,认真中不乏幽默的表达方式颇受欢迎。比如说,在介绍动静脉时,她形容动脉是个热情奔放的人,静脉则是一个高冷含蓄的人。而在解释静脉血为什么是黑色时,她巧妙引入了西游记的典故,「孙悟空挖出一个人的心是黑的,所以说他是坏人,但在医学界,血黑不是因为人坏,而是因为血液中含氧量低。」
曾有一位女孩带着妈妈来看诊时告诉杜昕,自己看了她的科普文章后,停止带妈妈做放血治疗,转而来医院接受手术。这让杜昕尤其欣慰,「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起到了效果,特别有意义。」能用自己的只言片语让患者少受冤枉罪,这一点正是她坚持做医疗科普的动力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