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门诊,为一位年轻女性静脉曲张患者检查时,发现了少见的解剖变异。
超声发现其隐股交界处有反流,但不同之处是她的隐股交界处位于动脉的外侧。

众所周知,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的入口处往往在动脉的内侧,在超声下显示为“米老鼠征”(Micky Mouse Sign)。



隐股交界处(SFJ)的正常解剖结构



本案例解剖异常:大隐静脉从动脉后方和外侧绕行
这已经是本周的第2例,今年的第4例。就在两天前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一例患者,同样是一位年轻女性。
此变异发生率到底有多高?
2013年发表在Annals of Vascular Diseases的一篇文献称,其实非常罕见。研究统计了在1563位下肢静脉疾病患者的2552条肢体中,大隐静脉从动脉后方绕行的仅出现了5例,发生率低于千分之二。[1]
这对我们临床工作有什么意义呢?
第一,静脉曲张治疗前手术医生一定要亲自查超声,了解解剖异常。
隐股交界处的解剖异常虽然罕见,但也时有发生。尤其对手术中没有超声条件的医生,术前搞清楚,有利于精确设计切口,迅速找到血管、避免损伤动脉。有条件的话,术中也应该采用超声监控。



第二,谨慎采用热消融腔内治疗。
腔内热消融手术治疗静脉曲张近几年在国内开始流行,其原理是使用热能破坏静脉壁达到废除静脉的目的。为了防止损伤周围组织,通常需要使用肿胀液进行保护和隔离。这种解剖异常如果采用热消融手术,损伤动脉几率会明显增高,需要谨慎选择。
对于这种类型,精准治疗的CHIVA为首选治疗方案。
参考文献:
1. Kimihiro Igari,Masayuki Hirokawa,Hidetoshi Uchiyama et al. Anatomical Variation at the Sapheno-Femoral Junction. Annals of Vascular Diseases 2013,6(4):702-5